今后120急救可以用微信呼叫!甚至调用免费直升机!
发布日期:2017年01月21日

为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,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,提升院前“急危重” 症救治率,1月20日上午,省会郑州“1.20”急救宣传日活动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启动。会上同期启动了三项重大急救惠民举措,今后居民拨打120急救电话,还将有望享受航空救援,或通过手机微急救得到更加及时精准的救援服务。下面,一起来看看三项重大急救惠民举措都有啥。
举措一——航空紧急医疗救援:快速高效的“空中120”
相比道路交通拥堵等因素给地面救援带来的困扰,日益完善的航空救援体系能够极大地缩短转运时间,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。而今后,我省的航空紧急医疗救援也将正式步入常态化发展模式。
据了解,2016年,经国家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批准,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在河南成立了“紧急救援河南基地”,为省会郑州开展空中急救医疗救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在此基础上,我省目前已建立了以郑州基地为中心,安阳、洛阳、商丘、驻马店等四个基地为分中心的五大基地组成的“一小时航空紧急救援圈”。

“我们现在一共有5架救援直升机,分别设立在五大基地,目前已联网了全省138家医院,其中郑州市区已经建成了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、解放军153中心医院、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五六家符合直升机起降的停机坪,这138家医院我们在前期均已采集过飞机起降点,今后可以保证全省各地的急危重症患者都能享受到空中120服务。”据紧急救援河南基地接警分诊部主任王珊珊介绍,截至目前,救援直升机已出诊10次、接诊11名急危重症患者,顺利实现了空中双向转诊、野外救援、道路交通事故等救援。
“与地面120合作后,我们今后的目标是要在河南再扩大建立20个救援飞行基地,省会郑州所有医院实现联网,在全省形成‘60公里半径、24分钟到达’的航空救援圈。”王珊珊说。
那么,航空救援如何进行呼叫呢?王珊珊介绍说,“与以往拨打120呼救方式一样,患者如需进行航空救援,120调度员会将救助信息转接到航空紧急救援指挥中心,通过接警分诊部进行患者病情评估,以及天气、军方报批等程序,半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实现即报即飞。”
另据了解,按照国内通航标准,救援直升机一小时飞行费用为4到6万元。“目前我省的航空救援直升机实行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,考虑到飞行成本,未来还将推出相关保险产品,推动空中救援常态化运作模式进展顺利。”王珊珊说。

举措二——手机微急救:“一键报警”让救援更加精准化
如今,微信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交流平台。为了推动当前医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让紧急救援更加及时、精准,郑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即日起启动“手机微急救”精准服务。
手机微急救是以“一键报警”为核心,建立了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,包括姓名、年龄、地址、手机号、紧急情况下两位亲属的手机号、家庭医生信息及其手机号等内容,可为本人、亲友或路人报警呼救。
“手机微急救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微信进行120呼救时,患者预留在微信平台的个人健康信息以及所处救援地点等,将通过GPS定位系统同步显示在120调度平台上,减少问诊时间,同时还将调动起家庭医生的作用,让急救更加精准化。”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燕重远告诉记者,以往中心接到120急救电话,调度员一般有“三问”,即询问患者症状、所处地点、联系电话。而实际上,很多独居老人往往是通过子女进行异地报诊,有些慢性病人群在病情发作时拨打急救电话,对病情描述不清楚,这些都会延长了问诊时间。
从2016年郑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全年接诊量来看,内科疾病急救接诊量占比过半,这其中又有多半是心脑血管病患者。“因此,开通手机微急救十分有必要。”燕重远说。
如何添加“手机微急救”?可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“郑州120”进行关注,然后点击【我的】,预存信息,按照提示操作即可。需要说明的是,公众预存的健康信息将于首次启用“手机微急救”之后永久保存在120调度平台上,方便居民今后享受到便捷的急救服务。

举措三——建设急救科普长廊:让急救常识走近千家万户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、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,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根据《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》有关规定,在中心大楼内规划建设了急救科普长廊,把急救科普和体验融为一体,通过宣传灯箱、互动体验、实物展示等方式,向公众宣传教授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、突发意外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、心肺复苏术,以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等常用急救知识和技能,今后将诚邀社会各界前来体验和学习。

据悉,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,郑州120急救体系不断完善,目前已发展成为以120急救调度指挥大厅为平台,市直属48家急救站、县(市)区7个分中心及其下属急救站构成的院前急救网络,在全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郑州急救模式。
“如今的120指挥调度大厅日均接警量1500次左右,每天有效救治患者约350人次;平均每年成功抢救3人以上伤亡事故近千起。”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,希望今后在医院、公园、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建立更多的急救科普长廊,向社会各界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,让更多人参与进来,由自救到互救,最大程度低减少事故伤亡和伤残,最终达到“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的目的。
本文系转载,不代表郑州千景装饰的观点。郑州千景装饰对其文字、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、及时性、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,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。